我們可以重新衡量自己的價值觀,自己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好的人生。

讓我們來準備一下,在整體經濟不是那麼美好的環境下,我們該如何自處和繼續開心的朝目標前進呢?

為了身心健康,我們可能要重新想一下這輩子是要用什麼依據來測量生命價值,更簡單一點的說法,我們重新定義在合理範圍內,這輩子你做了什麼,擁有了什麼你就夠了。

不管你認不認同,或許你可以去想像,人生就是由一堆選擇堆出來的。

來玩個選擇題吧!眼前如果有一籃蘋果,你只能拿一顆的話,有以下兩種選法,你會選哪一個呢?

方法一,不限時間,你想盡辦法挑出最大,最好的。

方法二,在有限時間內,選出當下覺得夠好,夠用的。

你會選哪一個呢?又是用什麼標準做決定呢?

要考最高分,上最好的學校,進給高薪的公司,創業賺最多錢,當Youtuber要最多粉絲。

但這些真的讓那些得到的人快樂嗎?

 

AI人工智慧之父之一,諾貝爾經濟學家Herbert Simon說 ,當你最終把要承受得壓力,得到的結果和努力都納入考量後,反而『夠好了』的選項可以帶來最多好處。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Sheena Iyengar也發現,學生畢業之後,要是用最大化來選擇,比如薪水最高,公司最厲害,雖然一開始薪水真的會比較高,但之後他們也比較容易後悔,一直覺得自己可以再追求更好的。

 

當你朝著目標一直前進的時候,你要注意的除了你花的心力、成本外,其實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成本。

人生就是不斷分配取捨自己的錢、時間、快樂的過程。

錢非常重要,就算三餐溫飽生活無虞後,很多人還是內建導航去選擇那個在能力所及之下可以賺更多錢的選項,而不是選擇夠用就好的選項。

或許你是以為人總是貪心的,所以才這樣選?

但其實也不能這樣以偏概全,因為很多人可能從小的生長環境,就能讓他們直接選擇最大、最好的選項,久了,他們也認為這樣的選擇是一種理所當然。 

停下腳步想,可能只是因為錢是個數字很好衡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但在生活上,你很難算出多少親情、愛情、友情到底要多少,你死前才不覺得遺憾。

這就又有點像是你想要買房子,到底是在房價比較低的城市買房,省更多錢去賺到更多空間享受生活?

還是說買在蛋黃區,犧牲掉你的存款以及空間,但卻賺到通勤時間跟便利性?

同理,職業也是,究竟要選擇以薪水為最優先考量,還是說要把生活考慮進去?

如果要把生活考慮進去的話,又需要放入幾%考慮? 

如果把生活加進去看,夠好的選項可能是找少80%的錢,但還是夠用的職業,你可以花更多自由做別的事,和朋友家人相處,看孩子長大,運動保持生活健康。

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怎麼想呢?

暫停一下,拿出紙筆我們來好好算算,要過得自在你需要多少錢?

透過書寫自己的需求,可以幫助你更輕易看出來,怎樣的取捨能幫助你得到夠好的選項。

寫得越清楚,目標越明確,你才不會去錯地方。

這或許聽起來很愚蠢,但寫完之後,你有可能會發現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或是你發現你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讓你在40歲前破產,只要你發現這些事情,能提前知道對你都是好事。

寫的時候盡量考慮到所有面向,但也不用想太多,因為每個年齡階段想要的都不一樣,你不會知道十年後的自己會不會又有什麼荒唐的想法,所以就先以目前的自己,先夠好就好。

我們再用工作來舉例好了,選擇工作時,你會因為那職位能讓你大展身手才選他?

還是為了追尋興趣跟熱忱?

還是說只是因為履歷上看起來很好看? 

但不管你想怎麼選,我覺得這都沒有正確答案,但有一個你可以參考的,那就是當你找到你愛做的,或是你可以做得好的。

當這世界上需要且人家會付錢給你的事的時候,你就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幸福的孩子了。 

所以這樣一想,是不是覺得夠好也是不錯的轉念思考?

一杯珍奶,拿鐵,一個耳機,一個電影,一個公仔,一個好眠

都是能讓你覺得目前生活夠好了,讓你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

最後,在這個經濟亂世之中,想要擁有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沒有什麼不對,因為這讓我們更完整。

人家說女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與其花大錢買很貴的奢侈品,反而會花錢買口紅這種小奢侈品。

雖然這個口紅效應假說被經濟學人證實了統計上不具意義,但是也的確符合很多人的消費心態,努力生活的同時,不要忘了犒賞自己。

你要相信自己,寫出具體可執行的計畫,加上耐心,再難的山都能爬上去。執行的時候,不要忘了讓自己有休息的空間,喘口氣,擁抱小確幸。 

最後,這是你的人生,如果你覺得夠好,就是夠好了。

重新審視自己曾經被灌輸的觀念,不要活在別人的框架下,想想自己要什麼,如果自己想要的和真的能得到的可以更貼近,我們都會更快樂。

那就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