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魚油在這幾年隨著電視廣告、網路推播,不知不覺走進我們的生活。但你會不會有個疑問:魚油好像不錯,但到底是吃什麼的?而本篇所整理的重點,希望能讓你完全理解魚油好處何在?以及魚油怎麼吃?
所謂魚油,是指EPA、DHA兩種脂肪酸,脂肪酸有很多種,有分成長鏈短鏈、飽和不飽和等。其中魚油屬於「長鏈」、「多元」、「不飽和」的脂肪酸。這三種關鍵字分別代表了魚油不同的特性與攝取的理由:
註★ Omega-3脂肪酸:魚油(EPA、DHA)、藻油(素DHA)、亞麻仁油等。
註★ Omega-6脂肪酸: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等,通常為一般外食店家使用之油品。
說到魚油功效,首要想到的就是抗發炎,前一節說到,在現代飲食中的Omega-3與Omega-6是嚴重失衡的,《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這兩種脂肪酸比例應達到1:1[1],但由於價格成本考量,外食多用Omega-6脂肪酸之油品來烹調,以至於我們多處於促進發炎的身體狀態。
而國外研究很早就證實,這些脂肪酸如何在我們體內轉化,形成抗發炎或是促發炎的結果,而為了獲得抗發炎的魚油功效,研究指出,每日2公克的魚油攝取是指標。[2]
你是否曾有「心情像雲霄飛車、上班常大當機」的感覺?
研究發現,EPA 對神經傳導物質有穩定效果,可協助平衡腦中多巴胺與血清素,有助減少壓力、焦慮與注意力分散等情緒困擾。
特別是每天長時間接觸 3C、久坐久站、壓力高的人群,更容易陷入「腦霧、易怒、疲憊感」的循環,這時魚油的情緒調節功能就特別值得補充。
📌 建議劑量:每日 1-2 克 EPA 為主的魚油,連續補充 4 週以上可見改善。[8]
早在199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佐證,魚油對於收縮壓、舒張壓的下降有幫助[3],原因是魚油有減輕血管收縮的反應,使血壓緩和降低。而後續的研究也指出最佳攝取劑量為每日2克的魚油[4],是日常保健中的好選項。
除了降血壓,魚油也具有降低血糖的潛力,原因來自其抗發炎的實際功能。當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將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能力受影響,這是第二型糖尿病的肇因。[5]
血脂高還可以吃魚油嗎?魚油雖然也是油脂,但卻能帶來降低血液中脂肪的功能,一項刊登在國際心臟雜誌的研究提到:每日攝取魚油可顯著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的含量,且不會對膽固醇造成影響,在各項研究建議攝取的魚油的量之下,並不會造成反效果。[6]
除了我們所知的維生素A、葉黃素、蝦紅素等護眼配方以外,其實魚油也對眼睛健康有益。這要提到魚油的其中一種特性:抗氧化,能保護眼睛裡精密而細微的細胞免於氧化破壞,減少病變機會。而抗發炎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魚油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眼周血流,代謝效率提升,都有助於護眼。[7]
最後一個懶人包要提醒大家的是,魚油最常見的迷思是將他當作萬靈丹,而沒有配合生活、飲食的調整,就像同時滅火卻又添柴。外食的朋友必須控制油脂攝取,代謝疾病的朋友必須監控三高數據、適度運動、控制體重,熬夜的朋友必須落實固定的就寢時間。否則吃再多魚油都是杯水車薪。
國際建議劑量為 每日 2 克 EPA+DHA 為宜,過量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或影響凝血功能。有些情況是不適合吃魚油的。例如:服用抗凝血藥,魚油本身具有抗凝血功能,與藥物加成下,會增加出血風險的副作用。
總之,營養品並不是越多越好,認識了解後,適當補充膳食中不足的營養,配合生活、飲食的改變,才能穩定而健康。
魚油不是神藥,但卻是現代生活壓力下的潛力營養,幫助你從裡到外穩定發炎、改善代謝、提升情緒專注力。搭配均衡飲食與穩定作息,才是最有效的保健公式!
文/好好生醫品牌營養師 陳柏霖營養師
參考資料: